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交通部人事資訊網站

:::
:::

每月文章精選

發布日期:111-01-04

分類:每月文章精選

發布單位:人事處

【交心坊】10人就1人患腸躁症 低腹敏飲食助緩解

腸躁症是一種腸胃功能性障礙,台灣估計有數百萬人為此所苦。醫師表示,治療腸躁症應多管齊下,低腹敏飲食可改善症狀緩解不舒服。腸躁症全名為「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台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理事長盧俊良表示,腸躁症是一種腸胃功能性障礙,確切原因不明,飲食、腸道發炎、胃腸蠕動異常、腸道菌叢異常,甚至內臟感覺異常敏感、身心壓力、腦腸軸溝通異常,都可能導致腸躁症。「全球有10%人口、近7億7千萬人為腸躁症所苦,推估台灣盛行率約為10~20%,約數百萬人罹患腸躁症。」
盧俊良說,腸躁症的症狀包括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等,反覆或交替出現,但不是一直拉肚子就是腸躁症,確診分「主要條件」及「合併條件」,症狀符合主要條件且有2項以上合併症狀,才會診斷為腸躁症。

腸躁症主要條件:
1.症狀至少在6個月前開始
2.在過去3個月內,平均每週至少1天的復發性腹痛
腸躁症合併條件:
1.與排便相關的腹痛
2.排便頻率發生變化
3.糞便外觀形狀改變(腹瀉或便秘)

澳洲蒙納許大學在低腹敏飲食的研究顯示,86%腸躁症患者採行低腹敏飲食後,整體症狀獲得改善;2017年英國研究則指出,至少有10項隨機對照試驗顯示,50~80%的腸躁症患者,在實施低腹敏飲食後,腹脹、腹瀉等腸胃道症狀獲得改善;亞洲人飲食習慣與西方人不同,針對亞洲人的研究也顯示,低腹敏飲食同樣有68%的病人改善腸胃不適症狀。
取得蒙納許大學低腹敏飲食認證的台北榮總營養師吳柏姍表示,在國外,腸躁症患者多採用3階段飲食控制:
●第1階段「完全低腹敏飲食期」:將飲食中的高腹敏食物完全換成低腹敏食物,視症狀改善程度,為期4~8週。
●第2階段「重新導入期」:當病人的症狀在第1階段獲得改善,除了繼續維持低腹敏飲食,並進行高腹敏食物測試,一次只試1種高腹敏食物,找出可能引起腸躁症狀的食物,了解自己的身體對各種高腹敏食物的耐受性。
●第3階段「低腹敏飲食個人化期」:等病人了解哪些高腹敏食物會引發腸躁症,哪些不會,就可把耐受良好的食物納入常規飲食內容中。吳柏姍提醒,實施低腹敏飲食需經醫師與營養師嚴謹控管,也不適合長期進行,以免產生營養失衡等問題。
(摘自康健雜誌272期)
 

  • 瀏覽人次: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