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文章精選
發布日期:110-10-07
分類:每月文章精選
發布單位:人事處
台灣近日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急速升溫,民眾若能對新冠肺炎有更充分的了解,就能有更好的警覺性,再加上新冠肺炎症狀多變,如何與流感及一般感冒做出分別非常重要。若是無症狀感染,更讓人防不勝防。
新冠肺炎的主要症狀發燒初期最常見,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資料所示,新冠肺炎的主要症狀包括以下幾種:
●發燒/發冷
●咳嗽
●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
●疲勞及全身無力
●頭痛
●嗅覺或是味覺喪失
●喉嚨痛
●流鼻涕及鼻塞
●噁心或嘔吐
●腹瀉以及腹痛
●肌肉痠痛
美國紐約列諾克斯山醫院的醫師葛列特(Robert Glatter)提到,雖然新冠肺炎最常見的初期症狀是發燒,但實際上仍有許多變數,有些輕症患者甚至只有味覺及嗅覺喪失,但也有患者只是單純頭暈、頭痛,未伴隨任何呼吸道症狀,意即新冠肺炎並沒有特異性症狀可辨別,再加上變種病毒陸續出現,症狀也變得更加複雜,此外無症狀感染者也具有一定傳染力,形成更多防疫破口,讓防疫難度大增。
2成患者有皮膚症狀 重症患者恐會呼吸困難,由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研究人員所做的研究顯示,皮疹也可能是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狀之一,根據統計發現有約20%的確診患者出現皮膚相關症狀,主要的症狀表現方式為蕁麻疹、水痘型皮疹以及凍瘡。
●蕁麻疹:患者全身皮膚出現形狀、大小不一且劇烈搔癢的塊狀浮腫,每個區域的腫塊僅出現數小時就消失,過段時間後又會在其他區域出現,反反覆覆,尤其眼睛或嘴唇周邊特別嚴重。
●水痘型皮疹:患者的皮膚各處出現小而癢的紅色斑丘疹,症狀持續時間較長。●凍瘡:患者手指或腳趾出現紅色或紫色腫塊,可能伴隨疼痛,類凍瘡的皮膚症狀在新冠肺炎患者身上較常見,尤其是年輕的患者發生機率更高。
並不是所有患者都會出現重症症狀,但本身有慢性病如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或是糖尿病的患者要更加注意,重症患者大部分在染疫1週後開始出現呼吸困難、喘不過氣等嚴重呼吸相關症狀,如果無法妥善控制可能會轉為危重症,進而引發呼吸衰竭,並逐步惡化成多重器官衰竭及休克,死亡的風險便會大大增加。
新冠潛伏期多在5~6天 以飛沫、接觸傳染為主,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告,新冠肺炎的潛伏期約為1~14天(多數為5~6天),目前研究指出確診患者在發病前2天就可能具有傳染力,傳染途徑包括飛沫傳染以及近距離的接觸感染,但也不排除糞口傳染的可能性。
新冠肺炎的症狀與感冒以及流感相似,但仍然可從少數幾點辨別差異:
3種疾病的潛伏期及病程也大有不同,流感的潛伏期最短,約為1~2天,發燒的症狀約持續2~3天,從發病到痊癒約需1~3週,流感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包括肺炎、腦炎、心肌炎、中耳炎及鼻竇炎等。一般感冒的潛伏期約1~3天,病程約4~10天就能痊癒,大部分都只有輕微症狀,很少出現併發症,但抵抗力差的嬰幼兒還是可能出現肺炎和急性中耳炎等併發症,而成年人較常出現的病發症則以鼻竇炎為主。
若為新冠肺炎輕症,醫師多會建議在家休息,大部分的輕症患者只要休息1週即會痊癒,隔離期間可使用醫師開立的止痛、退燒以及緩解症狀的藥物來減輕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