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交通部人事資訊網站

:::
:::

每月文章精選

發布日期:110-01-29

分類:每月文章精選

發布單位:人事處

【交心坊】你有「社交疼痛感」嗎?解除孤寂第一步:接住自己

孤寂,是難以迴避的人生滋味,它不單指形單影隻的物理狀態,更是一種無以名狀的心理感受。一如瑞典心理學家榮格所言,「孤獨並不是來自身邊無人,感到孤獨的真正原因是,一個人無法將對自己最要緊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孤寂感善於見縫插針,從大學作業分組、初到新環境,或是在分手、空巢或喪親之後,都可能因為地理上的疏離或情感上的斷裂,而帶來失落或空虛感。從事傷痛心理治療的心理師蘇絢慧,試圖回應現代人的孤寂議題或心理狀態。她在新書《療癒孤寂》提到,個體的孤寂感將使人際關係與生理健康都面臨危害。研究還發現,孤寂感負面影響身心機能,提高死亡率,縮減人的壽命,當然也消磨幸福感。

既然孤寂感難以避免,蘇絢慧最終的關懷,在於幫助讀者搭建內心安穩的情感中心,在必要時接住自己。一如她在書中所說的,「真正的成熟,在於一個人可以承載住自己。特別是一個成人,內在所發生的各種經驗和體會,不論是衝擊的、挫折的、震盪的,或是愉悅的、興奮的、自豪的,他能在內在歷程中去調節並平衡,達成內在一致及合一,這正是成人無法迴避的自身課題。」以下為本書內容摘要:

對大多數人來說,所謂的人生問題,就像是個體心理學創始者阿德勒所說,就是人際關係的問題。對孤寂者來說,大部份的困境正在此,缺少彈性改變距離的能力(無法微調),孤寂者面對人際關係,可能採取兼具全放和全收的傾向,或是全收(不開放)的做法。在這種失去彈性,也缺乏微調能力的情況下,孤寂者很怕搞砸氣氛或是破壞了關係,通常就會採取什麼都不說不談、不表態。藉此讓他人無從了解他內心的想法或感受,也就不能再繼續攻擊或是指責他。

孤寂者壓抑及隱藏自我,壓縮自己的存在空間,無非是希望能有安全保護自己的地方。如果環境無法擁有這樣的安全空間,孤寂者就會在內心為自己強力地保有這一處安全空間。但這樣的空間是閉鎖的,就像隔離島一樣,拒絕任何人出現。對他們來說,自我十分脆弱,他們也感覺自己的弱小,難有保護自己的能力。

沉默和順從,雖然讓他們可以維持關係一陣子,但長期的沉默和配合,必然會慢慢遭遇他人的質疑或是漠視,而漸漸開始呈現被他人逼迫表態,或是他人為了了解孤寂者的想法或狀態,而盛氣凌人地對待他們的情形。這種負面的人際關係經驗,往往讓孤寂者更害怕關係,也更和外界疏離,如此也讓身心處於一種緊繃的壓力狀態下,甚至不斷累積「社交疼痛感」,讓自己不間斷地感受到痛苦。

當孤寂者認為只能靠自己,但又沒有正向情感做為承接自己的根基,且又無法經由向人表達,受到關注及安慰,很容易就走向負面自我安撫的補償作用:依賴酒精飮料、不離手的菸癮、止痛藥物依賴,或是不間斷的飲食。這些雖是一種立即性的自我安撫,卻是缺乏情感安撫和調節的一種替代性補償。孤寂者只能使用轉移的方法,阻抗和防衛,以避免接觸到自己的情緒。

雖然人生難免有憂鬱和焦慮的時刻,某一方面,都是我們迴避自己真實核心情緒和感受的代價,因為不願意感受自己,長期缺乏支持及安撫自己,甚至迴避真實自我,都會讓我們以憂鬱狀態和莫名的焦慮反應來因應我們的生存,因此產生慢性的身心疾病。只有往內承接住自己,並且能引進好的滋養力的人,才能在正向情感的安慰和滋潤中,平衡那些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落,並且不失去保有一個完整的自體感,以統整自己生命的所有體驗。如此,我們才可能讓人格健康而成熟。

若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和缺失,並且抗拒去滋長、發展成熟自我的人,一味倚靠著自己過往的封閉和壓抑經驗,就認為是度過人生的好方法,那麼,憂鬱和焦慮的人生,必然會如影隨形地跟著,這是我們執拗和倔強的一種代價啊!

(摘自天下雜誌714期,其他文章可至「天下雜誌群知識庫」閱讀)
 

  • 瀏覽人次: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