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交通部人事資訊網站

:::
:::

每月文章精選

發布日期:112-01-06

分類:每月文章精選

發布單位:人事處

【交心坊】怎麼吃最好? 5招找到你的天菜飲食法

 飲食法五花八門,哪一個最符合你的需求、能達到最佳效果?別只看什麼熱門就選什麼,想找到適合自己的天菜飲食,必須綜合考量目標、生活型態、身體數值,以及善用檢測和觀察身體發出的訊息,譬如血液檢測、便便觀察。
綜合多位營養師的專業意見,我們整理出以下5大通則,告訴你怎麼挑選適合自己的飲食法,實施後如何觀察?又該在何時適時調整或喊卡?這一次,關於「怎麼吃最好」,你將有足夠的知識、資源、工具在手,自己作主。
1.釐清個人需求:
設定短中長期目標,功能醫學營養師呂美寶表示,先想清楚自己的「健康目的」,例如,到底是想減重、增加體能和運動表現、改善健檢報告上的紅字,又或者是想預防老化?多數人想到飲食調整,經常只聚焦在減重,但其實一個健康而均衡的飲食,上述這些面向都有機會顧及,不妨先釐清自己的目標,才能更精準地選擇。例如上班族想緩解因久坐而累積的關節炎、肩頸痠痛,建議著重在抗發炎飲食;如果想預防老化,飲食中則一定要有足夠的植化素。呂美寶也建議,假使健康目的不只一個,也可定下短、中、長期不同目標來調整飲食。例如短期目標是減重,達成後可再往增加肌肉量、完成馬拉松或三鐵賽事等目標邁進。

2.考量生活型態:
找出共餐平衡點,賴外食或習慣自煮?在哪裡買菜?能買到什麼食材?此外,包括睡眠時間、工作型態、有無運動習慣等,都是影響飲食法能否貫徹實行的關鍵。呂美寶特別提出「共餐平衡點」,也就是如果要和家庭成員一起進食,得把可能遇到的障礙也考量進去,「我經常碰到很多個案,他明明知道胚芽米比較健康,可是長輩、小孩就是不喜歡,」她說。家人不願意配合,怎麼辦?呂美寶建議,可將自己要吃的先大量處理起來,等到共餐再加熱、自己單獨享用即可,一樣可以在餐桌上一起用餐,不用全盤放棄自己想執行的飲食法,這就是她指的「共餐平衡點」。

 

3.評估健康現況:
善用血液檢測,人生不同階段可能有不同的營養需求,中國文化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副教授翁德志舉例,青少年想長高需要鈣,成年女性需要鐵、葉酸,高齡者則要留意蛋白質是否足夠。另外假使有慢性病、過敏,以及正服用藥物,更要諮詢專業人士,別自己貿然嘗試,「通常健康飲食都會強調攝取未精製穀物,可是如果個案本身已經有腎損傷,例如慢性腎臟病,那可能就不適合未精製的全穀類,」「秒懂營養學」創辦人營養師李芷薇提醒,還有像是地中海飲食著重吃海鮮、魚類,但是如果本身容易過敏,恐怕就得選擇替代食材。呂美寶推薦可透過每3個月1次的血液檢測來取得客觀數字,尤其是三高族和熟齡族,透過血檢可釐清是否適合調整飲食,也可在實施後定期觀察效果。除了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三酸甘油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指標之外,呂美寶也建議觀察血紅素、鐵離子、維生素D等數值,好了解體內營養素的吸收狀態。

4.觀察便便與睡眠:
居家掌握變化,其實不一定要到醫院或健檢中心,居家就能用最簡易的方式,自我觀察飲食調整的效果,例如排便。「便便可以觀察的項目很多,例如顏色,金黃色是最好的,然後有沒有特別黏或特別硬?如果很硬的話,可能是水分不足;特別黏的話,可能就是你腸道裡的壞菌比較多、膳食纖維不夠,」李芷薇說,她建議每天如廁完別急著沖馬桶,不妨先觀察一下,「它可以讓你快速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是不是夠好,還是需要調整。」最健康的便便掉進馬桶會「噗通」一聲後浮上來,因為膳食纖維多,才有足夠的浮力;超過3天沒有排便就算是便秘;味道特別臭則可能是肉吃得較多。除了便便,翁德志提醒,包括腸胃不適是否減緩,口臭、睡眠、精神有無改善等,也都是觀察指標,「動物性食物吃太多的時候,口腔味道或體味可能就會比較重。」

5.別埋頭苦幹
適時尋求專業協助,多數人執行飲食法,很少想到去尋求專業協助,呂美寶就說:「到我面前的人,通常是自己埋頭苦幹很久的時間,可是就發現一直『卡住了』;或者復胖,一直不斷地重複惡性循環。」呂美寶強調,營養師能讓人少走很多「冤枉路」,給出很實際的飲食建議,而不是只有原則而已,「我會問從早上到晚上,你吃什麼?在哪裡吃?吃多少?從一天的情境來告訴他,在那個情境下,可以選什麼吃。」就算一整日都只能吃外食,營養師還是能搭配出合適的餐點。翁德志也強調,營養師的強項在於提供不同的食物選擇,而不是去限制個案只能吃什麼,就連經濟狀態都能考量進去,「例如居家照護的個案,假使經費有限,無法在供餐時提供較多動物蛋白質,營養師會建議,其實黃豆粉也能很好地補充蛋白質,且比較經濟實惠。」只是國人一般對「花錢請人告訴自己吃什麼」仍有排斥,但其實除了私人機構,一般醫院就有營養諮詢門診,花數百元就能掛號;另外地方政府的健康服務中心、社區營養推廣中心,也都有免費的營養諮詢服務。

該喊卡了嗎?這4點是關鍵轉換飲食法後,假使出現以下4大狀況,請適時調整或暫停,並和專業醫事人員討論:
●身體不適:例如碳水化合物比例過低,沒有足夠能量來提供身體的立即需求,導致頭暈、頭痛;又或是突然採取高纖維飲食,但本身腸道功能較差,造成脹氣、腹痛。出現以上這些狀況都代表身體還無法適應改變,請先放慢飲食調整的速度。
●數字停滯不前:每3個月檢視1次血糖、體脂肪等想要改善的數字,能客觀地看出飲食法的效果,假使經過3個月數字還一直停滯不前,代表飲食內容、策略需要調整,甚至身體可能還有一些潛藏的健康狀況,自己都沒發現。
●衍生其他健康問題:比如透過血液檢測發現,執行生酮飲食後膽固醇過高;實施高蛋白飲食已對腎臟造成負擔,不建議再繼續。
●就是不喜歡:打從心裡覺得不喜歡、不習慣,也不建議繼續。無法享受食物的美好或飲食法與生活型態迥異,都難以長期執行。


(摘自康健雜誌287期,其他文章可至「天下雜誌群知識庫」閱讀)

  • 瀏覽人次: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