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交通部人事資訊網站

:::
:::

每月文章精選

發布日期:111-09-12

分類:每月文章精選

發布單位:人事處

【交心坊】近7成出現「長新冠」 後遺症能預防嗎?  

 4QA認識新冠後遺症,會有哪些症狀?

Q哪些人該注意新冠後遺症?
據英國研究,只有不到30%的患者能無後遺症地康復,大部分的人會出現長期後遺症,也就是「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的症狀超過200種。

Q哪些人是後遺症的高風險族群?
衛福部立南投醫院感染控制科主任廖嘉宏觀察,因後遺症而就診的人大部分是老年人,且以染疫時的中、重症者為多。台灣目前因後遺症就醫的人尚少,衛福部也沒有相關統計數據,很難斷定哪些是高風險族群,只能推測老年人、中重症或有痼疾的人要注意;輕症發生後遺症的機率雖然較低,但也要注意。目前全國有超過百間醫院設有新冠肺炎染疫康復者的整合門診,有需要的民眾可上健保署網站查詢。

Q「長新冠」有哪些主要症狀?
大約有以下8種症狀:
味、嗅覺短暫喪失焦慮、憂鬱疲倦、頭痛、失眠腦霧,記憶力、專注力下降呼吸費力心跳加快關節疼痛煩躁不安。

Q Omicron的後遺症會比Delta嚴重嗎?
不會。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指出,Omicron大多只影響上呼吸道,以輕症和無症狀居多,不像之前的病毒株會進到肺部、影響全身,預估後遺症的機率會更低、症狀更輕微,對有打疫苗的人影響可能更低。但前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林氏璧也指出,目前後遺症研究還停留在Delta和Alpha病毒株,Omicron的後遺症研究很少,症狀和發生機率還有待觀察。

2大關鍵飲食法,預防新冠後遺症
均衡飲食:確保攝取足夠的維生素,也能維持腸道菌叢的平衡。原則上不須再額外攝取高量蛋白,可參考衛福部公告「我的餐盤」建議攝取量。

避免生食:減少體內發炎,增強免疫力,盡量減少生食,避免因食材清洗不淨,再有額外病菌侵犯腸胃道,破壞腸道的防禦機制。
痊癒、解隔離後,如何運動及復健?
剛解隔:可考慮出門運動,先以最基礎的走路為主,時間可控制在30分鐘左右;剛開始的強度為即使走上一整天都可以、不會太累的狀態。

解隔第1週:每天視狀況循序漸進,增加走路時間或強度,若原本就是運動愛好者、體能較好的民眾,也可嘗試游泳或是單車,但仍要量力而為。

解隔1週後:如果這一週都有持續運動,就可以考慮重返健身房進行訓練,但初期應該把自己當新手訓練,訓練強度和組數都打對折,再視狀況慢慢增加。

●評估心肺狀況,了解目前自身的運動耐力:可尋找能做心肺運動測試的醫療院所如台大醫院、榮總等,了解自身的肺部功能、心血管功能、肌肉骨骼系統功能的整合性運動反應評估,可作為新冠肺炎痊癒後運動處方的重要依據。尤其是有心血管功能與肺功能相關疾病者,適當強度的運動訓練對於安全地恢復體能非常重要。

●6狀況需復健:主要是新冠肺炎治療後,仍易出現喘肌肉無力行走困難吃東西易嗆到說話不清日常生活需幫忙等情況的民眾,會建議接受復健。

(摘自康健雜誌283期,其他文章可至「天下雜誌群知識庫」閱讀)

  • 瀏覽人次:288